7月9日,北京理工俱乐部因“试图向裁判送礼”被处以通报批评并罚款10万元;行贿虽未遂,却直接触碰竞赛诚信的红线。不久前,长春喜都俱乐部因在客队休息室摆放写有“敕令对手必败”的黄符,被罚3万元;再往前,云南玉昆因拖延开球、流程违规等技术层面瑕疵,同样吃到一张10万元罚单。如果再把四川青年竞技因“消极比赛”被禁赛两年的极刑放进对照组,执法尺度之凌乱更一目了然。
迷之罚单背后,是标准的缺席。中足联在每份公告里都会引用《纪律与道德准则》第×条、第×条,却始终没有公开“何种行为对应多少罚款”“何时启动停赛或降级”的量化细则。于是行贿未遂与封建迷信之间出现“10万对3万”的倒挂,同样10万元又被用来惩戒性质完全不同的拖延比赛。尺度模糊,难免引来“选择性执法”的质疑——网友把10万元调侃为“行贿指导价”,正是对威慑力最直白的讽刺。
讽刺更深的,是两套并行却脱节的改革。2月24日,中国足协高调发布《2025赛季裁判判罚统一尺度材料》,宣告要让哨声更统一、更透明;但对违纪行为本身,处罚尺度依旧“雾里看花”。当裁判得到了统一判罚的手册,俱乐部却没有统一受罚的“价目表”,公平的承诺便在执行层面被削去了棱角。
解决之道并不复杂,却需要下决心。其一,立即公布《纪律与道德准则》的量化附则,让罚款、停赛、降级乃至移交司法的阈值对外可检验;其二,建立公开申诉与复议通道,给被处罚方和公众同样的程序正义;其三,像处理受贿一样处理行贿,真正让“伸手必被捉”成为共识,而非“交钱了事”的行业惯例。
惩戒本是不让火起,而不是等火烧到眉毛再贴上一张价格不一的罚单。只有让每一次违规都能按图索骥、按章定责,中国足球才能在“罚单灭火”之外炒股配资门户,真正筑起“制度防火墙”。
贝格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